深圳女大学生进厂打工崩溃痛哭引热议:年轻人破圈越来越难了

移动支付宝充值

文|那年美美

本文纯属原创,感谢评论与转发!

『【美美谈情感】,每天趣谈人物,社会,热点等情感新鲜事。在这里,有故事、有观点,有逻辑、有深度,期待您的关注!』

一部纪录片,真实拍摄与记录了深圳某工厂的一天。

随着考勤机上“滴”的一声,系统报出“打卡成功”四个字后,一群戴着蓝色防尘帽,穿着白色防尘服的青年男女,便开始了一天的流水线工作。

首当其冲的,是每天10分钟的早例会。

对昨天的工作简单总结,接着分布当天的任务。

早会结束,所有人都要齐刷刷喊一声口号:

“为自己加油打气!”

解散后,大家快速奔赴自己的工位,坐在凳子上,做着简单、熟悉、单调而又重复的工作。

耳边轰隆隆的机器声响起,各种嘈杂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
可大家都已经习惯了,仿佛没听见一样。

工作过程中,不能偷懒,也不能中途离开,因为每道工序都环环相扣。

除了四面八方的摄像头监控着自己的一举一动,还有主管人员不时过来巡视。

所有人,就像一个卖力干活的劳工,时刻被监督着。

而这样紧张又繁忙的流水线作业,一天下来,要持续整整12小时。

等到中餐和晚餐时间,大家才能走出车间,来到更衣室,换上自己的衣服,去食堂排队打饭、就餐。

而偌大一个更衣室,不分男女,一到饭点,里面的人,多得比超市打折那会还要可怕。

下班后,每个人还得在大门口排队,统一接受机器和保安的检查,看有无携带物品出门。

这时候,时间已经是晚上9点了。

大家这才拖着劳累了一天的身躯,回到宿舍。

个个脸上写满了疲惫,眼神里尽是空洞。

宿舍比较拥挤,好几个人住一间。

而且远离市区,没有任何可供娱乐的地方。

有人一进门就倒在床上休息,其他人,则在电脑上玩起了游戏。

一天当中,也就只剩这个时候,是他们最无忧无虑、最放松也最难得清静的时刻。

在这些工人当中,有初中都没毕业、还不到20岁的懵懂青年。

有早早就结婚生子,出来打工养家,为柴米油盐操心的年轻妈妈。

还有一波群体,是我们意想不到的,那就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。

其中有两个女大学生,刚进工厂时特别兴奋,对接下来的工作体验,也是充满了期待。

可没想到,第二天,两人脸上的笑容很快就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,是疲惫和烦躁。

其实,与其说是身体上的疲累,还不如说是心灵上的折磨。

因为她们本来想着靠双手,去奋斗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。

但没想到,工厂的日子,单调,刻板,甚至有些窒息。

日复一日,看不到头。

用她们自己的话来说:

最初的那股奋斗热情,一点点被掐灭。

想去拼搏的那股冲劲,也渐渐失去源动力。

心里泛不起涟漪,眼里看不到希望,未来更是一片茫然。

明明没人限制自己的自由,却偏偏觉得自己像笼子里的鸟,压抑得让人窒息。

慢慢地,她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,变得格外沉默,焦虑和惶恐。

不愿意和身边人交流,只是在心里一遍遍安慰自己:

直到有一天,其中一位女大学生和同事发生了口角,积攒了很久的情绪,终于在这一刻,全部爆发了。

她对着镜头,崩溃痛哭:

这一天,正好是她们进厂打工的第12天。

不难看出,在这样麻木、疲惫而又缺乏规划的陀螺式工作中,她们早已缺乏斗志,甚至怀疑人生。

这部纪录片,引来了网友们的热议。

人群中,有人语重心长地说:

为什么呢?

我想,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。

但这些女大学生,她们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发展,为什么还要选择进厂呢?

留言区里有条评论说得好:

真相扎心了!

工厂里一名20多岁的男青年也表示,自己正是谈恋爱的年纪,可即便看到有好感的女生,也不敢主动追求。

因为没有稳定的收入,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追求,只有得过且过的随意。

明明是朝气蓬勃的年纪,却过得像老年人一样死气沉沉。

不得不说,现在的年轻人,青春越来越廉价,要破圈,也越来越难了。

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的夹缝和角落,到底还有多少年轻人,在为基本的生存而挣扎?

前段时间,某外卖平台的用餐评价里,出现了特别心酸的一角。

一个独自来深圳实习的四川女孩,被学校和中介给坑了,在决定离开深圳的前一天,想着自己还有很多优惠券没用完,便无意中点了一份猪脚饭。

没想到,收到餐时,发现老板给的分量很足,让她久违地吃了顿饱饭。

吃完饭后,她怀着感恩之情给商家留言:

看了她的话,我鼻子酸了。

独自来到异乡打工,想要拼出一条血路,却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。

这样的辛酸,我们真的无法想象。

年轻人出来打拼,谁都经历过千疮百孔,这其实并不可怕。

真正怕的,就是他们拼着拼着,意志就被一点点磨灭掉了,最后只剩下妄自菲薄,心如死灰。

一名拥有本科学历的年轻女生,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。

她从2019年到现在,短短三年时间,换了多份工作。

而这次跳槽,她不再想着去写字楼里当白领,而是退而求其次,“进厂打螺丝”。

为了能顺利进入工厂,她甚至隐瞒自己的本科学历,伪装成一名高中毕业生。

最后,她如愿以偿成为工厂里的一名质检员。

事后,她苦笑着自嘲:

这样的她,多少让人有些惋惜。

在经历了职场里尔虞我诈的血腥,你死我活的斗争,被现实撞破了头之后,她只想缴械认输。

从前的意气风发,如今只剩下心如死灰。

宁愿选择进工厂,做着最底层的工作,躺在流水一线挣扎,也不愿重拾锐气,再次出发。

这一幕幕,刺痛了多少人的心!

曾经让人捧在手里的青春和学识,如今在年轻人身上,越来越“白菜化”了。

他们想要跳出现有的阶层,无疑是越来越难。

甘愿躺平,守着一个低配的圈层,除了大环境因素,更多的原因,在于年轻人自身。

简言之,就是“太作了”,太把自己当回事了。

知乎上有个问题:

“为什么有些年轻人,大学毕业后可以那么坦然在家待业?”

一个最高赞回答:

深以为然!

很多年轻人,宁愿站着饿死,也不愿意低下头来,卑躬屈膝,跪着去捡地上那块面包。

因为他们觉得,这样很掉价。

比起银子,他们更想要的,是面子。

殊不知,能救他的那块面包,才是他真正的面子和尊严。

不久前,一个毕业了的女大学生,因为找不到工作,看到爷爷在大雨中卖菜讨生活,忍不住崩溃大哭:

女生的痛哭,尤其是80多岁的老人戴着帽子,坐在雨中颤抖着手,苦苦等待买主的样子,让人心酸不已。

是现在的大学生真的很难找到工作吗?

其实未必。

真正的原因,是她们太看重自己了。

就像评论中有人说的:

“没有找不到的工作,就看你能不能放下身段,先想着如何生存。”

“机会很多,女生就是放不下面子而已。”

放不下身段和面子,把尊严看得比能力重要,错过了大好时机,浪费了美好青春。

导致选择范围越来越小,选择空间越来越窄,选择机会越来越少。

最后只能被迫进厂,或者躺平在家啃老。

“太作”,让年轻人在“底层”的路上,越走越远。

年轻人破圈越来越难,除了“把自己看得太重”,还有一种原因,也不能忽视。

那就是“太卷了”,别人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。

前几天,和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聊天。

他非常不解地问:

“既然疫情期间,遍地失业,我们做企业的,怎么还招不上来人呢?”

是啊,招不上来人是真的,但内卷也是真的。

一个Hr网友讲述了自己的故事。

她说面试了一个女候选人,30岁,未婚未孕。

面试到最后,她问候选人,婚育有什么打算。

结果对方回答,自己因为一次手术,已经丧失了生育能力,请公司不用担心。

她不仅不会生育,而且还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地专心加班。

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,这位候选人还递上了自己的手术记录。

部门负责人正想定下她,可Hr觉得,丧失生育能力的人难免性格偏激,最后还是把她挂了。

看看,即便你已经“人畜无害”,在内卷面前,你依然没有胜算。

人间的魔幻就在于,因为太卷,社畜找不到工作,而企业也招不到人。

正因为如此,很多年轻人摆摊、创业和灵活就业,成了不二之选。

国内某招聘平台发布消息,有6成以上的职工在规划第二职业,其中数90后占比最大。

而第二职业,又有很多不稳定性,这也就比较符合了现代年轻人的职业发展轨迹:

创业一年,宝马变五菱。

创业两年,五菱变共享单车。

可以说,内卷,已经扼住了年轻人破圈的喉咙。

让年轻人别送外卖,别进工厂,那年轻人应该去干什么呢?

他们打破圈层的出路,又在何方?

我认为,有三条:

第一:到高端岗里去卷得死去活来。

高处不胜寒,斗争当然是无可避免的。

如果做好了头破血流的准备,这条路可以走。

既然进厂打工,没有出头之日,那何不破釜沉舟,拼死一搏?

就像那句话说的,“万一成功了呢”?

第二,在考公、考编和考研的“考”字上,燃烧青春。

既然没有弯道超车,也不可能鱼跃龙门,那就老老实实搞“科举考试”吧。

一次两次不行,总有一次能中。

毕竟,有编制,稳字当头,旱涝保收。

第三,躺平当咸鱼,做个佛系的蹲族。

如果说前面两条路都走不通,那就只能“吸着奶头独自快乐”,做个摆烂的咸鱼了。

其实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。

所谓的高级活法,并不是拼尽全力,去争当那条游得最快、把所有人都甩在后面,惹来一片艳羡和惊呼的活鱼。

而是即便成为一条咸鱼,也可以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,能中肯地看待自己的价值。

不需要委屈和逢迎,只需要勇敢地做自己。

没有努力奔跑,也一样可以被自己深深爱着。

这才是年轻人该有的坦荡与平和。

人这一辈子,无论鹑衣百结还是绫罗绸缎,都是过活;

无论布衣黔首还是王侯将相,都是一生。

并不是所有的兵,都要当将军,也不是所有的圈,都必须去破。

我们没必要羡慕别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追求。

正如杨绛先生所说:

我们行走于世间,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重,也不能让别人把我们看得太轻。

真正的智者,从不高看自己,也不低估自己。

而是跳出时代洪流的裹挟,放下焦虑,不忘初心,耐心蛰伏。

等到风起的时候,一鼓作气,一朝冲天。

就像著名导演李安曾告诫年轻人的那样:

共勉!

上一篇:

下一篇: